如何刺激呢?除了政策之外,從企業角度,能做點什么很重要:第一,最大限度不裁員;第二,提升競爭能力,保障財務安全和增加利潤;第三,制定積極的薪酬機制,盡可能增加員工的收入(工資、獎金、福利)。
來源 | 《經理人》雜志
“過去的三年,疫情管控下產業鏈出現紊亂。隨后,產業鏈紊亂導致失業、收入增長預期下降等問題開始顯現,導致市場需求不振,包括消費需求不振。
(相關資料圖)
那么,消費該如何提振?
消費刺激是刺激不出來的,沒有收入就沒有消費。如果收入沒有增長,刺激消費從而讓消費增長也只能是‘曇花一現’。同時,這種‘曇花一現’或將導致經濟出現反饋機制,即‘市場越不好,價格越下降。價格越下降,預期越差,市場則越不好’。
中國經濟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需求嚴重不足?!?/p>
經濟學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在“2023博鰲房地產論壇”上,對當下的經濟情況,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樊綱的觀點基礎,是經濟學中的供給、需求的基本邏輯關系。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1915年—2009年;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供給和需求的關系是一種市場機制,即如何解決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這三大經濟問題。市場將供給和需求結合起來。其中,需求來自于消費者將收入分配在各種可能供他們選擇的物品和勞務上,而供給則來自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p>
結合現實,如果消費者的收入存在問題、企業無法追求利潤最大化,也就是意味著,在“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等三大經濟問題很難清晰化,進而導致市場機制失靈。
重點先研究需求和收入關系。
從構成要素上,需求的產生取決于兩個條件:其一,消費者購買欲望;其二,消費者支付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關于購買欲望——這不是心理學問題,而是現實問題:從消費者角度,取決于偏好和價格。
關于支付能力:從消費者角度,取決于收入條件。按照薩繆爾森的說法——“消費者每天都要就如何配置稀缺的金錢和實踐做出無數個選擇”——這就意味著,如果收入減少或預期減少,消費者就會縮減消費預算。
在經濟學中,涉及需求課題,主要對象是消費者及其行為。但是,實際上,在社會大需求中,有很大部分來自生產企業的需求——比如生產資料需求、行政辦公物品的采購等等,這種需求在本質上和消費者需求基本類似,也涉及購買欲望和支付能力。
在經濟下行時,生產企業為了保障利潤,首先會進行成本控制,進而和消費者群體一起,降低了社會大需求,這就引發了傳導效應——供給端的困頓。
既然癥結出在需求上,那么如何提振需求?關鍵是刺激收入的增加。如何刺激呢?除了政策之外,從企業角度,能做點什么很重要:第一,最大限度不裁員;第二,提升競爭能力,保障財務安全和增加利潤;第三,制定積極的薪酬機制,盡可能增加員工的收入(工資、獎金、福利)。如此,為整個經濟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
Copyright 2015-2022 財富贏家網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